不顧一切孤身看世界的女孩子
近月來很懶,上fb 的次數大減,連在這裏的訪問,也提不起勁,停了很久了。不要誤會,不是沒有人值得與否訪問的問題,恰恰相反,訪問與名氣無關,這裏又不是什麼名人堂。只要能引起我興趣,就有沖動走埋去傾下偈。
過去如果有看過這裏的小訪問,一定明白我講的意思。大約兩個月前,在fb ,我陸陸續續看到一位名叫Yeung Wingsum 的女孩孤身游歷一系列冷門城市,寫出自己的感受,令人讀得好舒服,部分還令人觸動。我不認識她, 這一點不重要,有網絡,自然有互動。于是透過messager, 問她是否有時間傾幾句。她說不如回來香港後才傾啦。也好。就這樣,又過了一個月,她再現身。當時她是這樣寫的: 「崑爺,真係唔好意思啊,一直都諗幾時做訪問好,但係呢度流動數據訊號收得好差,返到酒店會好多了,但我每晚都差唔多10點先返酒店(即係香港時間早上5點),似乎時間比較難相就⋯⋯我諗如果要訪問,可能都要我回香港,先比較方便d,在此先說聲抱歉🙇🏻🙇🏻🙇🏻」
其實不算得什麼訪問,零零碎碎,似閑聊居多。這也是我喜歡的一個方式。
她告訴我:我嘛⋯⋯27歲,當中學老師數年,但其實不太習慣在充滿規矩的地方生活,總是有往外出走的衝動,所以去旅行都傾向去較遠的地方喘息一下。常常感到生活的無力感,似乎唯有向外走一走,才能稍微感受到自己尚是存活的。最渴望是把見聞寫成小說,但生活迫人,都沒時間了。
我說:上次,你強調單身旅行,但感覺上,總有人在你身邊替你拍照。
她回答:哈,我的確是單身旅行,但我帶了腳架,為的是自己也可以替自己拍照,好讓自己也可以留影,不至於拍的全都是風景照…… 但其實自己一人找角度放腳架煞是狼狽,回想起來也有點悲涼的感覺。
可以聽得出,她不會是第一次的遠行。果然,她去過以下的國家:大陸、台灣、日本、韓國、遠的有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葡萄牙。這一次是波蘭、波羅的海三國、瑞典。
一個問題在我的腦海回旋:所謂生活逼人,因爲教書?因爲負擔大?你隨時抽身遠行,給外人的感覺:倒是很寫意啊。經常旅行,除了時間,還要有錢。
她仍似覺得不是一個問題:生活逼人一來是教書,一旦開學就不能請假,即使聖誕、新年、復活節都要忙著改作業,都沒有太多休息時間。二來是總是覺得教書的工作始終不太適合自己,但要養家,不得不繼續這工作。所以暑假才要遠行啊。也只能讓自己放鬆十來天。養家之餘,還是每月得預留了一筆錢去暑假旅行,用來滿足自己。至於旅行的目的,其實是想稍稍離開家裡及熟悉的人事,讓自己看得更多。小時候家裡經濟一般,沒機會去旅行,但看到書上寫的不同地方景點,就好想長大以後親身看一看。而且一直都想寫小說,只是這數年來都是太忙,腦袋空空的,倒不如多去旅行吸收更多,他日或者有所幫助。
我再問:話雖如此,決心實踐也不容易。既然到過這麼多地方,之前之後的你,覺得有什麼不同?或對人生觀改變了一些什麼?你說到寫小說,好事。但要寫,坐在家中都可以寫。似乎你去過這麼多地方,到今你仍未寫啊。你實在逃避一些什麼?
她回答:以前去旅行,覺得要準備很多,甚麼都要計算得一清二楚,不容有失;又以為自己會怕孤獨,所以總希望有朋友陪同。去旅行的次數多了,就覺得其實安排再多也總有變數,順心而行,反而會有更意想不到的驚喜。我也不知不覺地變得沒那麼一板一眼。
另外這次其實是自己第一次一人去旅行。出發前是想挑戰自己,因為覺得自己老是像是依賴人的樣子,又怕寂寞,就看看自己到底有甚麼能耐;但發現其實自己比想像中要獨立得多,就不知為何老是覺得自己未有能力應付吧。
原來她認為旅行的過程是對自己個性的一種考驗,克服孤獨。我堅持寫小說這個話題。
她承認:寫小說方面呢,我的確是逃避…… 覺得自己未夠料寫:一方面是覺得無靈感,另外自己唔夠料,即是能力有限。
我們還談到星座,她是獅子,但個性傾向處女。星盤土象很重。又扯到她是基督徒等等。
我們還談到星座,她是獅子,但個性傾向處女。星盤土象很重。又扯到她是基督徒等等。
我請她選一篇這次旅行的感想文章。不出所料,也是我覺得最投入,令人觸動的一篇,是有關十字架山。
Kryžių kalnas,Hill of crosses
的士司機問:「你會何時回去Siaullai?我可以載你回去!」
「大概下午3點多⋯⋯」
「哈?你要在這留兩小時半?」他頓時搖搖頭,嘿然嗤笑。
我想,兩小時半,要把十字架山逛過夠,其實倒是太短了。
十字架山在立陶宛Siaullai附近,交通極不方便:在立陶宛首都Vilnius 坐巴士要3小時,在Riga坐巴士也要2.5小時,一般人都是由Vilnius 到Siaullai 然後再過Riga,但我訂車票時沒想過要去Vilnius,所以就由Riga來回Siaullai就算了。去到Siaullai還要轉巴士,巴士每小時最多一班車(有時是兩小時一班),下車後還要走2km路途,太隔涉,所以去程我搭的士。司機說叫我多付€20,他可以在那兒等我兩小時半,我想了想,還是揮手拒絕了,誰知道兩小時半後我是否真的捨得離開?
遠遠見到十字架山的輪廓,就已經砰然心動——終於,竟然,我來到了。
得悉這景點是上年年末的事,那時去完法國葡萄牙,計劃去哪裡好,在誠品翻看波羅的海三國的旅遊書,一看到十字架山的圖片,就立刻跟自己說:不得了,我要去看看。捌除那一看震撼人心的景像,十字架山單是歷史背景,就已教人動容:最初這裡只是小山丘,在1830年代,立陶宛反俄起義不遂,造反者家人在這放下十字架,以憑弔屍骨不知何處的造反者親人;WW1期間,立陶宛人放下更多十字架,為和平、國家、戰士親友安全而祈禱。1944-91年,立陶宛被蘇聯佔領。共產黨向來反宗教,又進行宗教迫害,但立陶宛人 不 斷 來 十 字 架 山,十字架越插越多,為的是要以插放十字架的方式,表明自己對蘇聯政府的不滿,強調對原來的身份、宗教信仰和傳統的忠貞不二。蘇聯政府曾三次威嚇、兩次嘗試用推土機剷平這座山,又想過在這建水壩淹沒這山(該是太困難所以放棄),而且時不時就拔走新安插的十字架,但民眾居然越是迫壓厲害,反抗的迴響越大,終於十字架都插滿了這個小山丘,更不斷橫向擴展。
你能不佩服立陶宛人的堅持嗎?走在十字架山裡面,新的舊的十字架交集,有些年代久遠得鐵銹掩沒了耶穌的臉容,有蜘蛛在織網;新的十字架多是在山外的小攤檔買的,有新簇簇而明亮的木十字架,有尚未發黃生鏽的玫瑰念珠,當中不少寫下了年份及祝福,而且放置的位置都近大路(該是遊覽時間有限,所以快快在大路旁插好)。我走到小路,再躥入較偏僻的十字架堆,發現無立足之地:古舊的十字架散落一地,比較有份量而高的十字架上,又懸有不少小十字架,我懷疑當時人們是匆匆安放十字架又匆匆離開,否則何以如此狼藉?而這些狼藉之景,卻是十字架山最俯拾即是的景貌。叮叮噹噹之聲不斷傳來——風吹過,十字架互相敲著,叮噹聲富有節奏,是在暗示或明示著十字架之多,足以讓這音樂幾近不曾停止過。十字架滿目皆是,連素來易於天生天養的野草在這裡都無立錐之地,可想而知十字架有幾多!但這裡每一個十字架,可是由一個個人所安放;這不是藝術裝置,或由機械所佈置。你能想像每個人放十字架時,那獨特的心思意念嗎?為哀悼,為祈求,為祝福,為肯定信仰,為反抗,為希望,為燃起對信仰的信心⋯⋯每個人的信念都是如此不一樣,但如此一致:十字架結合起來是一座信德之山;信德集合起來,正是教天主的力量彰顯出來。
天主好像不停跟我說祂的力量有多強大:你看!舉目四望全都是十字架,每天添新;那曾要把十字架摧毀的蘇聯政府呢?卻已解體了廿多年了!你要數這裡有幾多十字架嗎?十字架縱多,終有數完的一天;但信德可不是數的,結合起來的力量,可不是加數般簡單!
我也把十字架放在一旁,在它之上,有一個懸著耶穌的大十字架。我想,我還是那怯懦的小羊,想在耶穌腳下,得到耶穌無盡的保護及照顧。像那些人,十字架上再插十字架,該是同一意味吧,信德薄弱如斯,誰的十字架不是想依偎在耶穌身上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