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
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
朗天的「五十自述」:小眾的命運
朗天的「五十自述」:小眾的命運
(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)
)
《真實的理想主義》是朗天的近作,在書中,他提及的所謂創作上的延擱,是作家應有的心理準備,其實,對於他的忠實讀者,恐怕一點也沒有這個感覺,因爲這些日子,朗天給人們的印象是:一年出版一本書的步伐,是相當穩定的。
書名的副題是「五十自述」,明顯是帶著自傳的色彩,但又不完全是。以對答的形式表述,會容易吸引讀者追看下去。就算是自述,一如既往,大家能夠閱讀的都是有關思考方法,思維活動,思想再認等等,五十年的時間與空間,情感的生活爲何呢?我不必回答你,單看一下目錄就有答案。
作者告訴我們:作爲一個行者,潛行者,追懺者的創作中自我考驗的歷程,再一次打開這個盒子。 全書共十七章,不用說,對於他的忠實讀者,大部分都有不少激發討論的地方,
因篇幅之故,我獨對第十二章「小眾的命運」甚感興趣。讀後我纔覺得,原來對於「小眾」與「命運」,我與他卻有不同的想法。他對寫得太早,發表得太早這方面,自覺性很強。他認爲這種情況可能引來小眾的命運。
毫無疑問,這是從思想論述的角度出發,從事文學創作的我來說,只顧埋首寫自己想寫的東西,在此同時,當然知道能夠迎合潮流口味,自然易於找到大眾讀者,而沒有做,因自我肯定了對人生價值的取向與塑造,一旦旁人不能接受,哈哈,對不起,只有一個原因,不是我的問題,是他們的問題。小眾?常態也
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
卜戴倫獲諾獎等同打了文學一記耳光
書在燃燒
卜戴倫獲諾獎等同打了文學一記耳光
已是國際性的回響了。起初,老卜正在巡迴演出,沒有直接回應,然後表示不會親往接受頒獎,到最後,謝詞在現場由第三者朗讀了,表面上塵埃落定了,但,大家關注的問題,似未獲得圓滿的解答。
最近,有人甚至把老卜與特普朗相提並論:這麼的一個人,竟被提名候選總統而當選了,同樣,這麼的一個歌手,竟獲得世界級文學獎,無疑,這是個令人一時難以消化的文化現象。在謝詞中,老卜似流露出心中有愧, 拉來了莎翁作陪襯,代入這位大文豪,不停地問:我所寫的是文學嗎?
其實,既然諾獎諸公肯頒出這個榮譽,歌曲是否文學已不再重要了。重點在,爲何提名了十幾年,現在纔頒給他呢?歌曲真的可以歸入文學類別,不成問題,可是,同時代的歌手,無論唱功或歌曲創作水平,比老卜更爲優秀的,起碼有五、六個之多,爲何獨愛老卜?
幾年前,美國評論界提出質詢:自冬妮摩莉遜後,美國作家缺席了一世紀之久, 未得過諾獎,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瑞典學院秘書長 Horace Engdahl 這麼作出回答的:美國在文學上「太孤立、太隔絕」,拿不到諾貝爾:「他們翻譯得不夠,也不真正參與文學的上層對話。因忽視這點而受了限制。」 那麼,現在老卜獲獎了,等於說他符合了上述的條件嗎?看來,是不是有點令人啼笑皆非呢?
哈金新作大事抨擊中共的愛國主義
書在燃燒
哈金新作大事抨擊中共的愛國主義
對于大部分海外知識分子,哈金應是一個熟悉的名字。英文名是Ha Jin, 他的原名是金雪飛。這位六十歲的美國華人作家,在世界文壇上浮浮沉沉,作品不少,包括詩歌,散文,小說,一些暢銷,一些甚少被提及,他還得過美國國家獎,福克納獎及海明威獎,可是,奇怪,從各方的文學評論,他似仍未有一部是扛鼎之作。
上月出版他的新作又如何呢?名爲《船 桿》(The Boat Rocker), 照慣例,不離反共題材,這次借主角丹林(譯音),大事抨擊中共的「愛國至上主義」,把他描述爲一個「沒有國家的人」,丹林在書中說,「愛國主義在我個人的詞典中,是一個眨詞,表述的是貧乏的精神,盲目與怠性的知識,以及道德上的一種怯懦。依賴國家觀念來支撐個人的存在,這個想法是十分可怕的。」
哈金認爲現階段中共鼓吹愛國主義,主要的原因,就是全國人民已失去了一切的精神信仰,於是,愛國就成爲一種新宗教。他常說他本來是愛國的,有機會一定返回祖國,可是六四事件令他反共的思想更爲強烈。在一次訪問,他憶述當時的感受,「我發覺一切事物都是顛倒過來的,令我無法接受。。。這個打擊令我的思想癱瘓了很久纔恢復過來。」
這部新作寫一對夫婦因政治意識形態不同,常發生衝突,妻是作家,但丈夫並不欣賞,還經常打挖苦她,從中反映海外華人對中共反感的來由。文字保持簡潔,幽默,但始終未能超越他的成名作《等待》(Waiting).
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
2016:一個不尋常的黑色聖誕
星海之60:
2016:一個不尋常的黑色聖誕
(原刊於明報世紀版)
聖誕節近在眉睫,對於老一輩的香港人,聖誕不一定是歡樂的代名詞。1941年的聖誕,就是一個黑色的聖誕,因爲日軍侵略,令香港淪陷,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恐懼與屈辱的歲月。
執筆的日子(11日),距離聖誕還有十多天,已陸續看到一些不安的預兆,首先是梁振英宣佈不連任,接著,便是林鄭改口不退休,考慮參選下屆特首,從過去對她所作所爲,以及有關她命盤的資料,她如當選,肯定是另一個大災難。另一個大執門的葉劉,已有人認爲她是女版梁振英了(666+23條不就是等於689嗎?)。11日打後的兩三天,世界各地天災人禍不少,有地震,有嚴重車禍,有炸彈襲擊等等,每個事件的死亡人數達五十至百幾不等。看星象,隨著水星逆行的日子,到聖誕日進入了一個高潮。那麼,香港會不會再出現一個黑色聖誕節呢?
當然不可能會出現1941年式的黑色聖誕,但,聖誕節期間,幾可以說是諸事不宜。
首先,是流年天王星(白羊座)與木星(天秤座)的對衝,兩者同在20度,前者代表顛覆、突變、意外,而後者的范圍更大(上周看過本欄的讀者都應該清楚),其中 荦荦大者是交通(旅遊)與金融業,利用這個假期遠行,是大大不適宜的,不單是指意外,事實上,旅途上如交通阻滯,健康或交通變化之類,都會大大影響度假的心情。聖誕是大節日,金融市場會休息,但假期前不是紅盤收市的話,就得更倍小心。一個不明朗的形勢,根本正在積極醞釀中,也許已到水落石出的時刻了。
對於香港來說,天王星落在命宮,還與本命的土星會合,土星是第十宮(元首/政府) 的主星,所以特首更換在即,是有跡可尋的。
最令人憂慮的是䦧神星(Eris),它是第二大的矮行星,2005年被發現的。體積比冥王大一些,屬於離散外行星,所以也有人譯爲準冥星,尤其當冥王的第九行星名稱被取締之後。在希臘神話中,此星代表一切不同的爭端,宙斯的女兒之一,著名的金蘋果事件,就是由她挑起的,她故意在一個諸神聚會上,拋下一個金蘋果,說誰是最美麗的女神,就把名字刻在上面。結果三大女神因此而互相猜妒忌,引起爭端。很不幸,相伴著天王星正是這顆星,相差只有兩度。可預見因不和而引起的悲劇隨時會出現。看來,金蘋果已擲出,候選特首的兩位女人,如何拼個你死我活,拭目以待吧。
24至26日,水星逆行中,配合交通運輸意外與氣候突變的可能性更高了。本命火星同是相刑流年太陽,更甚的是冥、木、天構成大三角,即各自相刑90度,正所謂,凶象畢呈,百動不如一靜。2016年的聖誕認真黑啊。
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
詩人/攝影藝術家小克(張景熊)走了
詩人/攝影藝術家小克(張景熊)走了
右一:小克 |
最後的一次,面對面的交談,是十多年前了,當時,我剛寫好了「天堂舞哉足下」,馬上想起找他,我把原稿交給他,期望他看後,爲我寫序。我認爲,他是最适當的一個。怎料,再見他時,他婉拒了。我和他談了整個下午,都無法令他改變主意。他給我唯一的理由是:我的小說涉及范圍太廣闊,他力有不逮。他沒有答應我撰寫,成爲我生命中憾事之一。
之後,好幾次只在街上碰見他,其中兩次是在示威集會的行列,也只是匆匆握手,擁抱而別。總見到他的笑容,欲語還休。他爲人低調,不算愛說話,曾問過他爲何少寫詩,他也只是笑笑,然後是一個莫名的手勢。當時我的了解是他的時間放在攝影上面多了。
料不到,從臉書看到,他在上月中走了。昨天剛出殯。
詩韻爲他搞的詩會,我竟也錯過了。問自己,點解會咁?
詩韻事後的報導如下:
作者及作品簡介
張景熊,筆名小克,散文及評論散見於《中國學生周報》﹑ 《大拇指》等刊物,亦為七十年代活躍的詩人,曾於 1 9 7 9年出版詩集《几上茶冷》。張景熊的詩一般篇幅較短,語言 平實,有人形容它為小令,透過簡單的生活即景,表達出時而婉 轉﹑時而沉鬱的情感。讀他的詩,自然進入寧靜的氛圍,而愛情 ﹑夢想像熹微的晨光。不只個人的內心風景,張景熊亦關注城市 大環境的變化,如<電紫音樂>中,「城市如流的心事」寓於景, 竟然「是一幢樓宇/裡面有將燈亮起/燃後又熄滅 然後/隱隱咕 吼的音色在更遠處」繁華與孤寂原是一體兩面。 聲韻詩刊於5月1 2日在序言書室舉辦第三次<重讀香港詩人 系列>詩會,這次以張景熊詩歌為題,自由分享讀後感。當日前來 詩會的讀者,其中有不少舊雨新知,如蕪露詩會的嘉賓雄仔叔叔 ﹑「我們詩寫」的舒湄﹑還有年輕詩友頌恒﹑H e i d i等,雖說不上 熱鬧,但難得愛詩的人,偶然聚在鬧市一角,一起讀寧靜溫柔的 文字,交換意見,頗有圍爐夜話的暖意。
發現張景熊
編輯何自得憶述當年在中學圖書館翻書,同學從書架上取來 《几上茶冷》,並指詩集封面的字跡與他的字很相似,引起他對 該書的興趣。而讀起來,< 3號與2 3號公車的新路線> 令他很有 親切感,因那兩條遊走於薄扶林的路線正是昔日他和同學經常乘 搭的,詩中所描述的地方﹑路上出現的景物,他們也相當熟悉, 並正正每天在上學途中碰見。
主持馬世豪指出,張景熊為人低調,較少露面,默默耕耘創 作,因此成就較易為人忽略。原來不只雄仔叔叔,有讀者亦為張 景熊慕名而來,提到多年前讀了《几上茶冷》,很喜歡,所以得 知有他的詩會即來參與,真可惜詩刊未能邀得作者本人出席。
愛情詩的傳統與破格
是次詩會並沒有特定主題,以輕鬆交談的方式進行。世豪先 提到自己喜歡的作品<長沙過後>,他認為這詩文辭簡單﹑感情真 摯,令人讀後輕鬆平和。舒湄則好奇,七十年代的男詩人是否也 運用類似的意象鋪陳想像,她發現張景熊的詩用的譬喻﹑意象也很相似。
主編黎漢傑回應,認為張景熊詩作所見的並不限於男詩人的 表達模式,若以舒湄的用語「意象」言,與當年鍾玲玲《我的燦 爛》或西西的詩對照,是一樣的純樸。他指出大家剛討論的詩寫 於7 0年代初,該時期受台灣現代詩影響較深,意象亦較傳統化, 在建立本土意識之前,其間的過渡需要時間。至後期,張景熊寫 的情詩越來越少,詩題較多關於大環境,較少關於個人經歷,這 種風格的轉變也是同代香港詩人的必經階段。
提到張景熊的詩像小令,傑從讀過的句子解釋,張景熊的詩 多用水的意象,譬如湖﹑雨,而在中國傳統,水指時間和愛情。 他認為這些詩作雖然有表達上的局限,但我們如今讀來仍覺有 趣﹑並能有所得著的,是詩人透過身體感官書寫與外在環境的交 感,傳情達意,避免在詩中表現情緒的起伏,這是交感的著眼 點。此外傑補充張景熊詩作亦見借助古典意象派一特色,如《几上茶冷》第一首詩<臉>,以長長方方並標明「p h o t o」的格子, 置於詩的中間。這技法在當時不算新穎,李金髮較早亦有類似實 驗,但可見張景熊向前輩學習,不過這是單純的模仿還是轉化, 得再研究。
讀了張景熊幾首短短的情詩,有讀者表示,很喜歡<夜降>一 詩的意象,聽在場詩友朗讀,句子帶出平緩的節奏,而文字透露 對戀人纖細的愛,「吻著愁苦」,是一種澎湃的感情;亦有讀者 感慨好的詩像《聖經》,其實只需簡單讀讀,已能領略它的美, 反而不應太深入分析 — 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生命的蒼白,是我們 慣用自己的經驗把詩歌可感受的空間圈定,其實我們每讀一首詩 也是瞎子摸象。 」
詩寫自然 — 留住青春﹑ 留住剎那
在數首與「自然」有關的詩之中,<交易> 引起較多迴響,如 交響曲一樣,這詩打動讀者的位置頗不同。蕭頌恒喜歡詩人以自 己的青春換取活在大自然的構想,而且全詩用了白色的意象,可 與城市荒廢的程度對比。有讀者認為<交易>精彩之處在不停的轉化 — 主體交換﹑互為主體,很有意識流的感覺;編輯西草認為詩作 動人之處,在於交易正是城市人每天面對的相同處境。
另一首詩<如何告訴你>,亦提到詩人希望像野人般活在大自 然,並把這種願望延伸至昐待與戀人相知的心聲,這令西草想起 周夢蝶的<剎那>。周夢蝶的詩較多抽象的意象,表現生活中具體而 微的事情,而在<如何告訴你> 一詩,詩人凝視情人工作,湧現許 多剎那的觸動,正是藉著寫詩把剎那留住。詩的技巧很平白,但 鋪排得很好。
詩中有畫, 畫中有人
<寫於七月的小詩> 由十首小詩組成,反映7 0年代的作家 已有詩與畫交流表現的嘗試。世豪認為這些小詩的視覺性很強, 能看見思維痕跡。
詩的序言如下:「夜看夏迦爾畫冊,雨從暗黑裡刷打窗格。 剛看至『曼陀鈴手』一幅。雨聲竟出自弦子上。一時心動,小詩 即就。並致唐娜。」 說起夏迦爾畫作的特色,雄仔叔叔記得多年 前到歐州旅行,四歲的兒子在教堂門前不肯進去,雄仔叔叔初不 明其故,在兒子寫的一首詩才找到答案,詩中提到「上帝為何隱 形」,原來教堂的宗教畫營造肅穆氣氛,那些眼睛居高臨下凝視 進來的人,竟令人畏縮,無法寬心;後來在蘇黎世某座教堂看見 夏迦爾的畫,兒子才釋然進內 — 從孩子的眼光,他發現夏迦爾的 畫,呈現許多人間實相與情味。
雄仔叔叔早年認識張景熊,常讀張的詩,但兩人很少見面。 他回想7 0年代台灣的詩很令人洩氣,不太易明,過於晦澀 — 詩 應該是新鮮的聲音﹑奇妙的觀照,張景熊的詩正具備他所嚮往的 詩藝,文字平實,詩中許多觀察令人耳目一新。雄仔叔叔記得 張景熊常與友人互相贈詩,因為認識詩人和那個圈子的朋友,所 以讀詩會有股張力,讀愛情詩亦然 — 當時張景熊的妻子做版畫, 張想畫妻子做版畫的樣子,但她別過頭,張看著窗外的星星像妻 子的項鍊—這是<如何告訴你>﹑<寫於七月的小詩.其十>的背景。
不老的地方
城市詩記錄一時一地的集體回憶,而對照不同詩人的城市詩 可反過來觀照出各詩人的內心風景,是有趣的閱讀經驗。讀<北角 碼頭十四行>,世豪想到也斯亦曾以北角碼頭入詩,認為後者的寫 法比較抽離;而張景熊筆下的碼頭感覺單純:「雲是棉花糖 / 海 是荳腐花」,不需要刻意賦予地方歷史意義,卻使北角碼頭變得 不一樣。有讀者補充指這詩的文字掌握得很好,如「幻染葉隙散 光/帶起雛鳥一路瑣語」;詩令他追憶舊時生活:六時許下班後, 在北角碼頭附近買新鮮的海鮮回家,有異於一般屋村街市,那條 熙來攘往的大街擠滿叫賣的人,很喧嘩也很快樂。故詩是救贖, 證明自己存在。
雄仔叔叔提到<唐娜與唐納> 一詩,詩中的背景是西灣河,當 時詩人與女友本來不是想開糖水店,而是花店。有趣的是,那年 頭文人也很喜歡開店,可以呼朋喚友,有個「聚腳」的地方。 開店不為賺錢,而重於情誼,於租金高企﹑小商戶老店鋪被迫從 鬧市大商場遷離甚或結業的今天,聽來不禁令人有時移世易的感 歎。說到這裡,有讀者為香港沒有自己的地標而無奈,新生代活 在沒有歷史背景的地方。他以奈良為例,那裡能保存一條幾百年 的巷子,可是當他想讓2 4歲的女兒曉得從前跟妻子拍拖的地方, 舊建築卻全已拆毀,街道亦面目全非。
從北角碼頭﹑西灣河回來,我們又乘坐3號和2 3號公車。 世豪認為這首作品並不強調地方特色﹑景貌,多的是抽象概念, 不時發現天空﹑海洋﹑山林的意象,此或表現一種心理狀態。何 自得猜想詩中的廢墟可能是余仁生大屋,這地方當年是中學生的 探險樂園。重讀這詩,他重溫了小學中學時的經歷,彷彿回到聖 貞德學校還未搬離的日子。詩歌除了話當年,還是一個紀錄,提 醒人們今天的城市曾有這樣的形狀,這樣的地標。
詩題為公車路線,世豪認為詩的內容鋪排也一如車程所見的 流動風景。< 3號和2 3號公共汽車行駛的新路線>無分章節,一氣呵 成,可是朗讀起來,密密麻麻的意象,未有造成很大的壓迫感, 反而給人由一個地標到另一地標的印象。而串連起這些地標的中 心意象是:起點和終點。不過,旅程不只有一個起點﹑一個終點 ,譬如讀這首詩,可以從任何一句進入,那就成為起點,在任何 位置離開也就讓它成為終點。從詩中截取任何一段亦為獨立片段 。詩末寫到興建天橋劈斷一株樹的頭顱,一群學生在樹下踢球, 很有電影感,像定鏡,把氣氛凝住。頭顱也令讀者從尋常的街道 風景聯想到刑場,僅兩句卻是絕妙的轉接,場面調度得宜。
不論是否搭過3號及2 3號公車,是否記得途上的風景,這首 詩也能引起你的共鳴,一如張景熊其他詩作,它提醒我們有過的 成長經歷﹑曾面對的種種處境。對了,如果還有時間,一起來讀詩 ,來發現重尋的美好。
張景熊,筆名小克,散文及評論散見於《中國學生周報》﹑ 《大拇指》等刊物,亦為七十年代活躍的詩人,曾於 1 9 7 9年出版詩集《几上茶冷》。張景熊的詩一般篇幅較短,語言 平實,有人形容它為小令,透過簡單的生活即景,表達出時而婉 轉﹑時而沉鬱的情感。讀他的詩,自然進入寧靜的氛圍,而愛情 ﹑夢想像熹微的晨光。不只個人的內心風景,張景熊亦關注城市 大環境的變化,如<電紫音樂>中,「城市如流的心事」寓於景, 竟然「是一幢樓宇/裡面有將燈亮起/燃後又熄滅 然後/隱隱咕 吼的音色在更遠處」繁華與孤寂原是一體兩面。 聲韻詩刊於5月1 2日在序言書室舉辦第三次<重讀香港詩人 系列>詩會,這次以張景熊詩歌為題,自由分享讀後感。當日前來 詩會的讀者,其中有不少舊雨新知,如蕪露詩會的嘉賓雄仔叔叔 ﹑「我們詩寫」的舒湄﹑還有年輕詩友頌恒﹑H e i d i等,雖說不上 熱鬧,但難得愛詩的人,偶然聚在鬧市一角,一起讀寧靜溫柔的 文字,交換意見,頗有圍爐夜話的暖意。
發現張景熊
編輯何自得憶述當年在中學圖書館翻書,同學從書架上取來 《几上茶冷》,並指詩集封面的字跡與他的字很相似,引起他對 該書的興趣。而讀起來,< 3號與2 3號公車的新路線> 令他很有 親切感,因那兩條遊走於薄扶林的路線正是昔日他和同學經常乘 搭的,詩中所描述的地方﹑路上出現的景物,他們也相當熟悉, 並正正每天在上學途中碰見。
主持馬世豪指出,張景熊為人低調,較少露面,默默耕耘創 作,因此成就較易為人忽略。原來不只雄仔叔叔,有讀者亦為張 景熊慕名而來,提到多年前讀了《几上茶冷》,很喜歡,所以得 知有他的詩會即來參與,真可惜詩刊未能邀得作者本人出席。
愛情詩的傳統與破格
是次詩會並沒有特定主題,以輕鬆交談的方式進行。世豪先 提到自己喜歡的作品<長沙過後>,他認為這詩文辭簡單﹑感情真 摯,令人讀後輕鬆平和。舒湄則好奇,七十年代的男詩人是否也 運用類似的意象鋪陳想像,她發現張景熊的詩用的譬喻﹑意象也很相似。
主編黎漢傑回應,認為張景熊詩作所見的並不限於男詩人的 表達模式,若以舒湄的用語「意象」言,與當年鍾玲玲《我的燦 爛》或西西的詩對照,是一樣的純樸。他指出大家剛討論的詩寫 於7 0年代初,該時期受台灣現代詩影響較深,意象亦較傳統化, 在建立本土意識之前,其間的過渡需要時間。至後期,張景熊寫 的情詩越來越少,詩題較多關於大環境,較少關於個人經歷,這 種風格的轉變也是同代香港詩人的必經階段。
提到張景熊的詩像小令,傑從讀過的句子解釋,張景熊的詩 多用水的意象,譬如湖﹑雨,而在中國傳統,水指時間和愛情。 他認為這些詩作雖然有表達上的局限,但我們如今讀來仍覺有 趣﹑並能有所得著的,是詩人透過身體感官書寫與外在環境的交 感,傳情達意,避免在詩中表現情緒的起伏,這是交感的著眼 點。此外傑補充張景熊詩作亦見借助古典意象派一特色,如《几上茶冷》第一首詩<臉>,以長長方方並標明「p h o t o」的格子, 置於詩的中間。這技法在當時不算新穎,李金髮較早亦有類似實 驗,但可見張景熊向前輩學習,不過這是單純的模仿還是轉化, 得再研究。
讀了張景熊幾首短短的情詩,有讀者表示,很喜歡<夜降>一 詩的意象,聽在場詩友朗讀,句子帶出平緩的節奏,而文字透露 對戀人纖細的愛,「吻著愁苦」,是一種澎湃的感情;亦有讀者 感慨好的詩像《聖經》,其實只需簡單讀讀,已能領略它的美, 反而不應太深入分析 — 「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生命的蒼白,是我們 慣用自己的經驗把詩歌可感受的空間圈定,其實我們每讀一首詩 也是瞎子摸象。 」
詩寫自然 — 留住青春﹑ 留住剎那
在數首與「自然」有關的詩之中,<交易> 引起較多迴響,如 交響曲一樣,這詩打動讀者的位置頗不同。蕭頌恒喜歡詩人以自 己的青春換取活在大自然的構想,而且全詩用了白色的意象,可 與城市荒廢的程度對比。有讀者認為<交易>精彩之處在不停的轉化 — 主體交換﹑互為主體,很有意識流的感覺;編輯西草認為詩作 動人之處,在於交易正是城市人每天面對的相同處境。
另一首詩<如何告訴你>,亦提到詩人希望像野人般活在大自 然,並把這種願望延伸至昐待與戀人相知的心聲,這令西草想起 周夢蝶的<剎那>。周夢蝶的詩較多抽象的意象,表現生活中具體而 微的事情,而在<如何告訴你> 一詩,詩人凝視情人工作,湧現許 多剎那的觸動,正是藉著寫詩把剎那留住。詩的技巧很平白,但 鋪排得很好。
詩中有畫, 畫中有人
<寫於七月的小詩> 由十首小詩組成,反映7 0年代的作家 已有詩與畫交流表現的嘗試。世豪認為這些小詩的視覺性很強, 能看見思維痕跡。
詩的序言如下:「夜看夏迦爾畫冊,雨從暗黑裡刷打窗格。 剛看至『曼陀鈴手』一幅。雨聲竟出自弦子上。一時心動,小詩 即就。並致唐娜。」 說起夏迦爾畫作的特色,雄仔叔叔記得多年 前到歐州旅行,四歲的兒子在教堂門前不肯進去,雄仔叔叔初不 明其故,在兒子寫的一首詩才找到答案,詩中提到「上帝為何隱 形」,原來教堂的宗教畫營造肅穆氣氛,那些眼睛居高臨下凝視 進來的人,竟令人畏縮,無法寬心;後來在蘇黎世某座教堂看見 夏迦爾的畫,兒子才釋然進內 — 從孩子的眼光,他發現夏迦爾的 畫,呈現許多人間實相與情味。
雄仔叔叔早年認識張景熊,常讀張的詩,但兩人很少見面。 他回想7 0年代台灣的詩很令人洩氣,不太易明,過於晦澀 — 詩 應該是新鮮的聲音﹑奇妙的觀照,張景熊的詩正具備他所嚮往的 詩藝,文字平實,詩中許多觀察令人耳目一新。雄仔叔叔記得 張景熊常與友人互相贈詩,因為認識詩人和那個圈子的朋友,所 以讀詩會有股張力,讀愛情詩亦然 — 當時張景熊的妻子做版畫, 張想畫妻子做版畫的樣子,但她別過頭,張看著窗外的星星像妻 子的項鍊—這是<如何告訴你>﹑<寫於七月的小詩.其十>的背景。
不老的地方
城市詩記錄一時一地的集體回憶,而對照不同詩人的城市詩 可反過來觀照出各詩人的內心風景,是有趣的閱讀經驗。讀<北角 碼頭十四行>,世豪想到也斯亦曾以北角碼頭入詩,認為後者的寫 法比較抽離;而張景熊筆下的碼頭感覺單純:「雲是棉花糖 / 海 是荳腐花」,不需要刻意賦予地方歷史意義,卻使北角碼頭變得 不一樣。有讀者補充指這詩的文字掌握得很好,如「幻染葉隙散 光/帶起雛鳥一路瑣語」;詩令他追憶舊時生活:六時許下班後, 在北角碼頭附近買新鮮的海鮮回家,有異於一般屋村街市,那條 熙來攘往的大街擠滿叫賣的人,很喧嘩也很快樂。故詩是救贖, 證明自己存在。
雄仔叔叔提到<唐娜與唐納> 一詩,詩中的背景是西灣河,當 時詩人與女友本來不是想開糖水店,而是花店。有趣的是,那年 頭文人也很喜歡開店,可以呼朋喚友,有個「聚腳」的地方。 開店不為賺錢,而重於情誼,於租金高企﹑小商戶老店鋪被迫從 鬧市大商場遷離甚或結業的今天,聽來不禁令人有時移世易的感 歎。說到這裡,有讀者為香港沒有自己的地標而無奈,新生代活 在沒有歷史背景的地方。他以奈良為例,那裡能保存一條幾百年 的巷子,可是當他想讓2 4歲的女兒曉得從前跟妻子拍拖的地方, 舊建築卻全已拆毀,街道亦面目全非。
從北角碼頭﹑西灣河回來,我們又乘坐3號和2 3號公車。 世豪認為這首作品並不強調地方特色﹑景貌,多的是抽象概念, 不時發現天空﹑海洋﹑山林的意象,此或表現一種心理狀態。何 自得猜想詩中的廢墟可能是余仁生大屋,這地方當年是中學生的 探險樂園。重讀這詩,他重溫了小學中學時的經歷,彷彿回到聖 貞德學校還未搬離的日子。詩歌除了話當年,還是一個紀錄,提 醒人們今天的城市曾有這樣的形狀,這樣的地標。
詩題為公車路線,世豪認為詩的內容鋪排也一如車程所見的 流動風景。< 3號和2 3號公共汽車行駛的新路線>無分章節,一氣呵 成,可是朗讀起來,密密麻麻的意象,未有造成很大的壓迫感, 反而給人由一個地標到另一地標的印象。而串連起這些地標的中 心意象是:起點和終點。不過,旅程不只有一個起點﹑一個終點 ,譬如讀這首詩,可以從任何一句進入,那就成為起點,在任何 位置離開也就讓它成為終點。從詩中截取任何一段亦為獨立片段 。詩末寫到興建天橋劈斷一株樹的頭顱,一群學生在樹下踢球, 很有電影感,像定鏡,把氣氛凝住。頭顱也令讀者從尋常的街道 風景聯想到刑場,僅兩句卻是絕妙的轉接,場面調度得宜。
不論是否搭過3號及2 3號公車,是否記得途上的風景,這首 詩也能引起你的共鳴,一如張景熊其他詩作,它提醒我們有過的 成長經歷﹑曾面對的種種處境。對了,如果還有時間,一起來讀詩 ,來發現重尋的美好。
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
令人心寒的事實:大眾無心戀書
書在燃燒
令人心寒的事實:大眾無心戀書
(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)
到今時今日,香港每年仍有兩個書展,局外人的眼中,是頗爲風光吧。一個是商業化的,一個是民間的。後者,日前已在一間書院內舉行了。有關文化活動也不少,包括展覽發布會,不同性質的演講項目;年中還有藝術節、文學節、電影節也吸引了不少觀眾。若仍要說香港是文化沙漠,的確有點說不過去的。
可是,我們同時可以看到一個矛盾的現象,書局一天一天地萎縮中,出版業卻未隨著文化氣候而蓬勃起來。一個揮之不去的「陰霾」年來一直籠罩著我們,就是網絡的資訊發達,以及由它帶來的電子世界,在公眾場所,人手一機,鋪天蓋地,說手機是人體的一部分,恐怕不會有人提出反對。
「誠品」被譽爲獨樹一幟的書店,其實,這已不算是間書店,不如說是精品百貨店還貼切得多。門面陳列的,全是與life style 有關的商品,展書部分 在店的深處。如果世上有書香的話,對不起,請先嗅嗅茶葉或咖啡或香水之類的氣味吧。
經營者也承認,若單靠銷書,是虧本的,營業額能保持一定水平,就不得不依賴那些精品系列了。所謂精品,包括消閒的,實用的,全是高消費的,每件商品(例如我隨手檢起一枝鉛筆,就售價一百一十八元)。真實的情況在告訴大家,進入這間「誠品」的大部分顧客,明顯是寧願花更高價錢在那些商品上,而捨棄出版物。究竟是什麼原因呢?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人們開始失去閱讀的習慣與興趣了。即是說,過去文字是江湖中一流高手,到今天武功全被廢了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