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幾時「中國」變成了敏感詞?

書在燃燒


幾時「中國」變成了敏感詞?


(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)

剛剛看到一則新聞,報導國泰航空介紹新航機空中wifi 收費辦法,由機長主持在臉書直播,到最後一分鐘時,當機長提及「中國」的情況時,便被現場公司同事打斷,還耳語幾句,結果沒有下文,匆匆結束了。

可以想像,在大陸上空無法使用網絡,是眾所周知,然而以公關角度,在任何情況之下,都不能揭穿。是不是很奇怪呢?中國這兩字,此時此地,是不能隨便說出口的,因爲這兩個字隱藏了許多東西,許多見不得人的東西,所以,在許多某些場合,無形中,「中國」就變了「敏感詞」或甚至「禁詞」。

一位公關朋友說得好,儘量唔提就唔提啦,無謂找麻煩。另一位朋友就這麼半開玩笑地說,「現在,我不會再提中國人這個話題了,自找麻煩,何必呢?」聽來,其實我笑唔出,他繼續說,「這兩個字,就是一個黑洞,一旦跳進去,根本不知有什麼後果,就算你能死裏逃生.....」他似乎是指銅鑼灣書局事件中有關人士。

老實說,我也最怕被問及「你喜歡那幾個中國作家」之類,過去,中國代表了錦繡河山,代表了地大物博,物華天寶,盡在京城。今天?有人說,假貨好過真貨,又有人這樣挑戰,說:「你的電影有過億億聲票房紀錄時纔同我傾啦。」

在一個場合,有人問我,「作爲中國人,爲何要用英語寫作?」我氣定神閒地回答:「好簡單,我就是想向像閣下這樣的人說明,我不用中國語言也可以寫作。」他仍糾纏,「用本國文字有什麼不妥?」想也不想,就這樣回答:「用外語寫作,至少可以免找麻煩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