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

「再世紅梅記」與「旗向」


友人突然這麼對我說:「你好野,你的詩作竟然與粤劇扯上了關係。」
我一頭霧水。「你想講乜?」
他于是傳來一篇與「粤劇再世紅梅記的創意」的評論文章,來源是中大典藏史料之一。(大家上網也可以找到)
原來,此文引用了我的「旗向」(1963)作為創意示範。
原文很長,提及「旗向」的一段轉貼如下。
(文中只引用原詩的三分一)


......1959 年,香港中國人的籍貫以廣東省為主 。香的原居民有廣東人、客家人、鶴佬人和艇家人 。這時期的中國大陸移民亦以廣東地區的居民為主,包括寶安 、 東亮 、惠陽、梅縣、南海、番禹、順德、中山、恩平、新會、鶴平、申明等籍貫的居民 (Hong Kong 1959: 24-5) 。上述各個籍貫的居民都操用廣東話,可見廣東話在香港是一種十分流行的語言 。 其他語言如上海話和英語等亦通用,因當時香港還有一些南京、上海、福建的移民與外國人(Hong Kong 1959: 25) 。
面對這樣的歷史背景,人口的急劇變遷,出現了亦「中」亦「西」的香港
文化 。 香港處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下, 一八四零年後,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,有「中 J '有「西」 。 同時,因移民的關係?叉受到中國各地文化的影響,形成有「本地 J '也有「南來」的文化 。
 一九六三年香港作家崑南發表的 〈旗向〉
一詩(呂壽琨 1963: 3) ,足證這個現象 。

例 1 :崑南的〈旗向〉

之故

起來(不願做奴隸的人們) 
噫   花天兮花天兮

To whom it may concem 
This is to certify that 
閣下誠咕片者   股票者 
畢生擲豪於忘寢之文字 
與氣候寒喧(公曆年月日星期) 
“詰旦 Luckie 參與賽事" 
電話器之近安與咖啡或茶 
成閣下之材料---飛黃騰達之材料

敬啟者     閣下夢夢中國否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汝之肌革黃乎    眼瞳黑乎

這首詩作刊登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本香港的文學雜誌- {好望角 } 。 新詩開頭部分是當時中國大陸的國歌歌詞,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。而詩中的文字由中國古文(如:之故、花天兮)、商業信札用語(如:閣下誠咕片者、股票者) 、英文公函(如: To whom it may concem 、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)、歌曲、賽馬報導等語氣揉合而成,佈滿了中國傳統文化、西方文化、都市文化與商業文化的影子 。可見香港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文化思潮中,出現亦「中」亦「西 」的文化現象 。這種文化現象亦展現於香港粵劇音樂中,下一個部分將詳述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