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海觀瀾之25
孔子早已驗證:人命來自天根
(原刊於明報世紀版)
談到命,有人怕談,有人不屑談,也有人戲談,說到底,不少人的反應是:命理是迷信的玩意而已。但我認爲,不妨一談再談。
首先,問心,大家可曾嘗試過對命作深入的思考呢?從「命」這個字開始,具有三個流程的。
1、命根,有命必有根,像植物一樣,根就是命的「過去」。
2、性命,有命必有性,性代表人生之欲望,性就是命的「現在」。
3、壽命,有生必有死,最後結局難免一死,死就是命的「未來」。
子曰:「不知命,無以為君子也。..... 」(論語:「堯曰」)提及命時,孔子這句話是經常被人引用的。但很少人再引下去,接著還有的是:「不知禮,無以立也。不知言,無以知人也。」作爲一個頂天立地的人,怎能不去探知人身的本質呢?原來問題在:不是人人都可以辦得到的,所以,同時要知禮爲何物,要知言的重要性,這個「知」字,就是修持,不可浪費生命,換言之,如果混沌中度過一生,只不過塵世中的微塵吧了。佛道中人,常叮囑眾生,重視人身難得,人身寶貴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個認知,當然十分重要。先要認知自己到底是什麼,纔能有基礎,如何守著自己的本分,即是說,當你認知你的存在與周邊的生活環境,纔能想辦法如何面對與解決所有的問題。這個「本分」的深層意義是,正如我常舉的例子,當你的本質是木,就切勿妄想終有一天化成金,反之亦然。何不先認知木之本質爲何,從而設法發揮木性之優良的一面呢?
命這個字,從令從口,這是普通的折解。在我個人的體驗,其實,這個「命」字,是象徵「人」對生命之「叩」問。我從何來?我往何處?爲何而活?也爲何要思考,爲何伸延創作?正因爲連串的叩問,人類纔產生了哲學、藝術、宗教、科學等文化。
戰國年代,孔子談到人生時,已爲大家留下了成長的時間表,他說,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這樣的階段,其實與我們太陽系中各行星的次序,不謀而合:初生爲人(日、月麗天,新生之象),第一個階段就是志於學(水星,代表思想),三十而立(金、火,陰陽互調,成人之始),四十不惑(土、土攜手,結果之時),五十知天命(天王是命運之神),六十耳順(海王,藝術至高境界),七十從心所欲(冥王,已達化境,領悟死生之謎)。古人愛說,天人合一,也正是這個意思。人身的小宇宙,就是天上大宇宙的反映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