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

十年

書在燃燒


《十年》帶出藝術面對群眾與政治的議題


(原刊於明報周日讀書版



毫無疑問,近日我們最熱門的話題就是《十年》。當這部電影獲得「香港電影金像獎」的最佳電影後,來自不同界別人士的談論,簡直鋪天蓋地。


作爲一部電影,《十年》的藝術元素佔多少?便是近日令人無法避開的論點。電影會各評審的「最佳」,是基於那些凖則呢?如果「創意」是藝術的主要元素,那麼,《十年》的「創意」究竟是指那一些呢?


《十年》是公開放映的,有人甚至說,在Youtube 也可以看到。既然如此,《十年》的水準高或低,因個人的主觀各有不同,當要談論時,恐怕是全無止境了。


但不能不承認,在這麼的一個特殊的歷史空間,《十年》的命運,不單止在藝術與否,而是整個事件陷入了人所共知的「政治漩渦」之中。從而,我們赤裸地看到,極權政治是如何粗暴地改變我們周邊的人與事 。一部電影,一本書,一個人,當他們站在雞蛋這一邊時,便無可避免地處於一個看不見的地震帶。政治就像一度過濾門,穿過之後,人變鬼的例證,無日無之,而鬼只會更加是鬼。所以,我們想知道,當《十年》洗掉政治色素,會變成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?


從這次事 件,我還看出另一個問題:群眾vs藝術。隨便拿一部世人定論的藝術電影,在露天廣場如沙田區公開放映,會出現什麼的場面?聽到許多看過《十年》的人們說,「我有共鳴啊。」在場看經典藝術電影的觀眾,如果沒有共鳴的佔多數,到底會不會影響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呢?哈哈,共鳴是「大晒」的話,就出現這個現象:一切暢銷的東西,應該放進殿堂去,而所謂藝術作品,置之高閣如博物館之類的倉庫好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